当前是否是LTE Cat.1终端商用部署的最好时机?
近期在物联网与通信圈,除了5G技术之外,LTE Cat.1风头正盛。一些芯片公司、模组公司分别发布Cat.1的新品,产业各方也纷纷对Cat.1进行解读,颇有“乱花渐欲迷人眼”之势。Cat.1的春天来了吗?
要知道,技术生来是要为应用来服务的,一个技术的兴起到规模商用,首先要找到对的场景。有了对的场景,还要受到产业政策、产业链成熟度、获得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,尤其在蜂窝通信方面,网络是由运营商建设和运维的,其覆盖、容量、资费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技术的应用部署产生直接影响。
今天,本着实事求是、为广大物联网应用厂商答疑解惑的态度,我们来深入探究一下,在当前纷纷攘攘的外象下,企业是否到了选择商用部署Cat.1的最好时机。
01
2G面临退网的大背景下, NB-IoT是最佳替代技术,Cat.1可做补充
随着VoLTE的成熟,2G网络语音业务逐步被4G所替代,2G网络基本成为长周期低ARPU值的物联网应用为主。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,2G占据了优秀的低频资源,但频谱利用效率很低。运营商2G/3G/4G/5G“四代同堂”,对网络维护和运营也带来不小的压力。
对此,2019年10月,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已经明确表示,2G、3G的退网是移动通信更新换代的必然选择,中国的移动通信网络2G、3G退网的条件已经逐渐成熟。在2G承载的物联网连接转移上,由NB-IoT和LTE分担再合适不过,LTE Cat.1因此也正式被再度“提”上日程。
LTE Cat.1不是一个新的技术,早在2009年发布的3GPP Release 8中被正式定义了,并在2016年发布的3GPP Release13中补充了LTE Cat.1 bis,与Cat.1全兼容。在通信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,Cat.1已经不折不扣的是个“老人”了,但从确立标准到现在一直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。
如今,NB-IoT和Cat.1谁能更好承担接替2G物联网连接的重任?让我们首先针对2G以及NB-IoT、Cat.1的技术做一个直观的对比。
图注:2G、NB-IoT、Cat.1技术直观的对比
从技术上指标来看,NB-IoT在R14版本之后可以支持120kbps以上的传输速率,已经超过2G的能力,并且其功耗、深度覆盖能力则远远优于2G。唯一不足的是,NB-IoT在语音支持能力以及需要高频传送的能力上不及2G。
再来看Cat.1,其传输速率在10Mbps,明显高于2G和NB-IoT,用来替换2G的纯数据类业务颇有些大材小用,但其覆盖能力却比2G还要小3个dB,这是比较令人担心的一点。语音支持能力是Cat.1的强项,抛却覆盖能力,单从技术来看语音类业务可以考虑由Cat.1来承载。
我们再从行业应用的维度上,对2G承载的物联网业务做一个梳理。
图注:2G承载的物联网业务需求和替代技术分析
从上表中可以看出,2G重点承载的Top业务从共享单车、物流监控、POS机以及设备监控类,均不需要语音支持,数据交互的频度也不高,这部分完全可以由NB-IoT来承载。只有语音类、高频度传输类业务如“两客一危类”业务,超出了NB-IoT的能力范围,但这类业务也只占到了2G承载业务量的10%左右。
再从获得成本上来看,通信模组的价格则直接关系到物联网应用的终端成本,让我们简单再做一个比较。
图注:三种IoT模组的价格与产业进度
NB-IoT从2016年开始试点发展到今天,已经跑出了博尔特百米冲刺的发展速度,现在无论在运营商覆盖还是在模组的价格、资费上,已经做到了媲美2G的水准。
而Cat.1当前的产业链还远谈不上成熟,并且按照现在主流Cat.1芯片的设计,即便规模上量后,也不可能做到与2G模组相当的价格水平。模组价格过高,将成为影响Cat.1规模商用的首要制约因素。
02
运营商的LTE网络承压很重,还没有准备好迎接Cat.1终端的大量入网
物联网的业务中,除了占60%左右的低速率业务外,还有将近30%的中高速率业务需要LTE技术的承载,目前主要是LTE Cat.4在承载这一重任。
经历了长时间的磨合和运营,Cat.4已经是非常成熟稳定的中高速承载技术。在近期Cat.1的讨论中,针对中速场景如视频监控等,使用Cat.1替代Cat.4也是大家感兴趣的一点。
单从技术上来看,Cat.4上行最高50Mbps、下行最高150Mbps的速率更高,但Cat.4模组在功耗、集成度、价格方面都有些高配。而Cat.1兼顾性能、功耗、成本等优势,在10Mbps以下的中速场景中的确可以跟Cat.4一较高下。
最近有运营商启动了Cat.1模组的招标,但运营商是否真正准备好迎接Cat.1?
首先看一下基础的通信性能表现。很多人认为LTE网络的覆盖已经很完善了,但这个前提是在网的LTE物联网终端都是支持双天线接收的。我们对几款主流的Cat.1模组的公开资料做了分析,发现主流厂商的Cat.1模组均是做了单天线的设计。
通过计算,相比Cat.4双天线接收,Cat.1/Cat.1 bis接收灵敏度小3dB,下行覆盖距离损失18%,覆盖面积损失33%。在当前LTE网络未针对Cat.1做优化的情况下,Cat.1单天线终端在LTE小区边缘是否会出现接入困难、掉网等现象呢?
再看下运营商网络的情况,当前LTE网络中的物联网终端基本上都为Cat.4终端,在Cat.1终端接入后,假设两者数量一致,会对LTE现网容量带来怎样的变化,如下为一些仿真的结果。
可以看到,在引入Cat.1之后,LTE整个小区的容量恶化将近15%。这将给运营商带来很大的网络压力。那运营商网络是否已经准备好应对Cat.1带来的挑战?
我们认为没有,当前中国运营商投资建设的重点在5G,2019年5G基站的数量为13万站,到2020年预计将会达到75万站,因此推测LTE网络当前应该还是以维持策略为主。
据GSMA估计,2019年LTE基站数量为519万站,LTE的用户承载占比在2019年为50%。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测算,在用户侧,依据GSMA的数据,到2020年底,预计LTE用户数承载占比将增加5%。在基站侧,如果2019年完成部署的13万5G基站也同步开通LTE的话,相较于LTE站点数新增2.5%。
可以看出,站点数增长的比例远不及用户数增加的比例,LTE的网络压力进一步加大。此时如果Cat.1大量入网,将会进一步加剧网络压力和性能恶化。
到了2021年,预计LTE用户数承载占比将增加8%,而2020年新增的62万个5G基站同步开通LTE的话,相当于LTE站点新增12.6%,可以看出站点增加比例已经超过了终端增加比例,LTE网络压力出现释放拐点,此时再将Cat.1终端引入,才是正确的时机。
图注:终端连接比例,数据来源GSMA
图注:2021年底4G现网压力出现拐点
03
Cat.1虽好,但火候未到,少量尝鲜可以,规模商用建议在2021年之后
综合以上粗略的分析,我们认为,以NB-IoT和Cat.1的组合来承接2G退网的低速物联网行业应用是合适的,而主要以NB-IoT为主。
在中高速业务的匹配上,2020-2021年的商用物联网终端还是建议以成熟稳定的Cat.4为主,虽然Cat.1在成本、尺寸、功耗上具备一定优势,但在今年5G投资建设的大潮下,Cat.1的进入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,如果大量引入网络,可能会是行业应用抱怨信号不好,而运营商也头痛网络压力的双输局面。
如有兴趣,请通过微信公众号对话框留言,感谢!
推荐阅读:《海思:我在绘制一张通往智能世界的地图》《上海海思熊伟:如何筑就通往智能世界之路?》
【关于我们】上海海思技术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Fabless半导体设计公司。全球设有12个能力中心,面向城市、家庭及出行三大应用场景,提供领先、创新、安全可靠的芯片与解决方案,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及地区。
转载:上海海思
- 分享
- 举报
-
浏览量:2109次2019-07-01 10:38:58
-
浏览量:3245次2020-12-22 10:29:46
-
浏览量:2059次2019-09-20 15:27:39
-
浏览量:1899次2020-07-30 19:17:28
-
浏览量:2664次2022-05-31 11:27:12
-
浏览量:1706次2019-07-16 14:10:47
-
浏览量:4738次2021-06-10 17:09:44
-
浏览量:3438次2022-03-01 09:00:36
-
浏览量:2915次2020-08-27 16:15:45
-
浏览量:10465次2020-11-24 23:10:14
-
浏览量:4836次2021-09-06 13:53:15
-
浏览量:4502次2021-01-27 15:15:35
-
浏览量:1767次2020-03-26 09:39:30
-
浏览量:2129次2019-11-06 17:56:26
-
浏览量:1833次2019-06-20 10:58:00
-
浏览量:1436次2019-06-19 11:59:38
-
浏览量:1632次2020-08-06 15:24:40
-
浏览量:3470次2019-11-19 08:57:44
-
浏览量:2735次2020-07-06 20:14:27
-
广告/SPAM
-
恶意灌水
-
违规内容
-
文不对题
-
重复发帖
四叶草~
感谢您的打赏,如若您也想被打赏,可前往 发表专栏 哦~
举报类型
- 内容涉黄/赌/毒
- 内容侵权/抄袭
- 政治相关
- 涉嫌广告
- 侮辱谩骂
- 其他
详细说明